稍作考证,就会发现,这种观念由来已久,但是也有新的特点。
既然如此,为什么提出自然之理呢?这是对天理的进一步解释。[40]《朱子语类》卷十八。
吾之所论,以爱之理而名仁者也。私人之爱,出于个人的情感需要,比如爱情完全是自私的。但是,如果说,朱子之说与明道之说根本不相契,二者无共同之处,则是有些过了。所谓净洁空阔,只是形容其精微而无杂的状态,并不是描述其超越一切事物而独立存在的纯粹性(即纯形式)的,这里有千里毫厘之差。格物致知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仁的自觉,以爱心对待万物,公而仁,仁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。
朱熹和程颢都说过帝字,那是就自然之理具有主宰作用而言的,而理就在人的心里(心即天,心与理一),并不是承认有上帝存在。盖所谓性情者,虽其分域之不同,然其脉络之通,各有攸属者,则何尝判然离绝而不相管哉?吾方病夫学者诵程子之言而不求其意,遂至于判然离爱而言仁,故特论此以发明其遗意,而子顾以为异乎程子之说,不亦误哉。因为它是生命之源,是价值之源,已经超出了认识的范围。
人和自然界完全是对立的、二元的。那么还有一层含义,应当说就是生命。上达,就是上达于天命,五十而知天命之后,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觉。又如我则无可无不可,孔子讲这个无可无不可,实际上留出了选择的空间。
我不同意现在很多人一讲到天、道或者气的时候就从西方接过一个概念来,不作任何分析,就说成是实体论这样一些方法。但自然界的生生不息之道是永恒的、无限的,并且通过父子相续而得以实现,得以传递。
所以有人据此认为,孔子学说的核心不是仁,也不是礼,而是天命说,这又是一种说法。这同我们现代某些人将动物仅仅当作使用的工具对待,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第一种含义就是人格的神,就是意志之天。这样的命,就是天授予人以性之命,而仁就是这个性。
二、仁与礼的学说 1、礼的神圣性 礼有多种含义,孔子最重视的是仪礼,包括各种宗教祭祀仪式。我认为,应当突破人文、宗教、自然之间的严重对立与界限,摆脱这些传统范式所带给我们的思维方式,回到原点,重新解读孔子。孔子及其后学似乎假定行为的价值源于智慧的价值。行,是四时行焉的行,生,是百物生焉的生,这是自然界的根本功能与作用。
但是在孔子的言行中已经包含着这方面的内容,只是没有明确说出来罢了。孔子、孟子都有这样一种思想。
他提出这个看法,确实指出了中西哲学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,但是他没有进一步说明何以会有这样一个区别。但是仁是不是只限于人间性呢?在孔子之后的孟子提出了著名的仁民而爱物这样一个学说,将仁扩大到了自然界的动植物。
所以说孔子的畏天命不是原始的自然崇拜,也不是自然神论,但是继承了自然崇拜的某些人类经验而加以提升。孔子也是主张不朽的,但不是灵魂不死。3、性与天道与一以贯之之说 子贡所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,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,不是孔子有没有言说的问题,而是如何言说的问题。但是一定要一贯,就是要上达于天道、天命,这才是他的终极目的。这两种解释都能找到各自的根据,但是照我的解读,孔子的这一命题,既不是能言而不言的意志之天,也不是不能言说的自然界,而是以行与生为言说的自然界。所以《仪礼·礼运》说:礼仪者所以达天道,述人情之大度也。
这是符合孔子学说的,应该说是对孔子学说的一个发展。因为孔子在讲他的一生修养过程中,并没有提出仁字来,我想,从这里确实能看出知天命的重要。
这时孔子很有感慨地唱了一句诗:山梁雌雉,时哉时哉。应当说这是生态美学的重要内容,充满了热爱大自然的仁心仁德。
西方学者芬格莱特写了一本书叫《孔子:即凡而圣》,这本书我们也翻译过来了。自然界只是一个被认识被改造的对象,没有别的意义,是人之外与人相对而存在的那样一个对象,那样一个自然界。
但祭祖是共同的,是神圣的。为什么说相近呢?人性不同于物性,这就是人之所以为人之共性,问题在于这共性究竟是什么,是完全中性的,还是有价值的?那么,我们根据性与天道这样一个说法,应当说由道而生的德性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人性即仁。上达、一贯是需要思的,孔子在《论语》中多次讲到学和思的关系问题,但是这个思不是逻辑思维,而是关于宇宙人生意义之思。就孔子讲礼而言,这个范围是很广的,它有制度、规范、礼节仪式等多个方面。
有的学者认为,孔子学说的核心是礼,但是对礼的解释又不同。礼,作为为仁的外在形式,是人文创造,但有内在根据,反过来又能培养人的情感,巩固仁心。
孔子之能将二者统一,在于其有机生成论而非机械还原论,在于过程哲学而非实体论哲学,在于人与自然、主体与客体之统一而非二元对立。而美国有一位学者认为,仁和理都是各自指向人际角色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个方面,与表示意志、情感和内在状态的语言毫无关系。
在《礼记》里头,这方面记载很多:什么季节去,什么样的木头可以伐,大小尺寸都有规定的,渔网的尺寸都是有规定的。那么第二种含义——自然之天,同第一种是直接对立的。
对野生动物的尊重和爱护也是仁的体现。所以他就可以无情,可以绝情,他可以不孝敬父母。我是认为我们对西方要学习,我们完全是开放的,不能封闭,这个是肯定的,但是我们不能把我们的传统文化统统丢掉,这是我们的精神根基,连这个东西都斩断,没有了,那就不知道人往哪里走。人而不仁,如礼何?人而不仁,如乐何?礼云礼云,玉帛云乎哉。
冯先生的观点后来在《中国哲学史新编》试稿中已经有了一些变化,他认为孔子对天的看法标志着从有神论到无神论的过渡,而到他晚年的时候,在他的《三松堂自述》中讲到境界问题时,直接提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,天人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。所以这个天是以功能和作用来表现它的存在的,这就是孔子和后来儒家所说的天的根本特征。
3、今人对孔子知天命的几种解释及其评价 命之两层含义:命运之命与天命之命。就是人们经常引用的子夏的一句话:商闻之矣,死生有命,富贵在天。
这个礼是建立在情之上的,法是建立在理之上的,这个理是一种客观理性,在这方面中国文化有所缺失,各有所长,各有所缺吧。完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,代表了完全不同的两类性质的东西,二者完全不同,所以无法统一。
发布评论